
記得我們的愛-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心理健康支持
發布單位:
心理健康科
分 類:
心情小品
發布日期:
110-07-05
詳細內容:
記得我們的愛-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心理健康支持
鄧夙舫臨床心理師
公家醫院護理師退休的娟姐,專業能力強,人緣又好,剛退休的半年內,各方聚餐、露營的邀約不斷,竟然忙到連跟老公、兒女一起出國一趟的時間都排不出來,家庭幸福、經濟無虞,大家都覺得娟姐一定會擁有多彩多姿的退休生活。然而,娟姐知道,罹患失智症(註)初期的母親,會是自己心裡最放不下的牽掛,雖然病程沒有走得太快,但娟姐已經有心裡準備,自己已經退休,加上護理專業背景,此時若沒有挺身而出,連自己內心這一關都過不去,於是,娟姐咬牙將照顧母親的責任一肩扛下,哥哥、弟、妹之間的感情都很不錯,除了感謝娟姐,也表示可以提供金錢、交通及隨時支援,老公、兒女都可以接受娟姐的選擇。但,母親一天天地退化,除了認知能力,身體也開始出問題,母親指控某鄰居到家裡來偷錢的聲音大到可以傳遍整個社區,時而在母親衣櫃找到食物,還有一次在警局領回母親…。娟姐的兒子發現,中年退休的媽媽怎麼幾年間突然變老了,總是拒絕老友的聚會,走在社區的姿態從笑臉迎人變成「頭犁犁」,最感到不解的是娟姐的老公,覺得自己的另一半好像變了一個人,兩個人常常因為生活細故而吵架,過往不曾有過的緊張關係,現在是常態。
(註:DSM-5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診斷用語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本文以習慣語「失智(症)」概稱。)
隨著年紀越來越長,人的身心各方面都會有所變化,像是經驗的累積、智慧的增長,也可能是成熟、生病或老化,「失智」就是其中一例,是認知能力退化的疾病,這一種退化速度及強度都超出一般正常老化的現象,嚴重時還會伴隨意識不清或是妄想等症狀,到了後期,除了生理日漸退化的問題之外,伴隨與大腦相關功能的逐步退化,會給人一種能力逐漸歸零的感覺,需要的照顧也越來越多。基本上,雖然認知障礙症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在各個年齡,但整體盛行率還是與年齡有相當高的相關。
前段小故事中娟姐的母親,除了迷路之外,也出現了類似妄想的症狀,有些人會將沒有太大價值的物品或食物藏起來,都是罹患失智症可能出現的狀況,到後來,連最親近的家人都不認識。照顧這樣的家人,可想而知是一種費心耗神的工作,從罹病初期開始,家人一是不捨,再是尋求各種延緩病程的方式,生活上也會頻繁上演諜對諜的戲碼。擔心患病家人走失,但就在一個不注意的瞬間,行動自如的他就溜到外頭迷路去了,心急如焚地出動親友、報警,好不容易將患者找回來,看著他無助徬徨的神情,想生氣又不忍苛責。
曾經,筆者在探望失智長輩時,自幼特別疼愛筆者的祖字級長輩竟表示不認得我,用很客氣的方式對我說「你好」,當場我眼眶漲紅。對長期直接照顧的家人(以及所有家人)而言,最難以接受的就是「失智」本身了,當自己犧牲生活、費心照料的家人不認得自己的那一刻來到(病程中、後期),照顧者很難不去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真有價值,而「失智」就是「失智」了,身為患者家人,感受到自己及世界的一切漸漸地在所愛的人腦海裡消失不見,複雜的情緒更是言語難以形容。
照顧失智症患者會是一段崎嶇的漫長旅程,需要照顧者及所有家人付出大量的腦力、體力與心力,就像開頭小故事中的娟姐及家人,在有心之外,還需要做什麼準備或調整來面對家中有失智症的長者呢?筆者在此提供幾個建議。
- 充分瞭解相關的資訊
- 放鬆與保持身體健康
- 提供直接的協助與支持
台灣是一個很重視家庭的社會,長輩得到失智症,一定是先考慮由家人自己照顧,這個時候,家裡的其他人就是照顧者最大的後盾,主動關心與提供協助,有機會就跟照顧者多聊天,更可以主動跟照顧者換手,給照顧者幾小時甚至是幾天真正的休息。要知道,生病的是長輩、是病人,本身當然需要照顧與關心,同時,照顧好照顧者也是照顧生病的長輩其中一種方式,除了家人之外,政府也提供了各種相關的協助,包含經費與心理支持等支援,目的就是讓生病的長者與照顧者都得能有安適的感受,無後顧之憂。
最後更新日期:111-04-08
瀏覽人次:529 人